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正谊•明德——德州学院“德文化”建设理念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1日 16:34

 在我校50周年校庆之际,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梁国楹、黄金元等,精心策划,向学校提交“正谊·明德——德州学院“德文化”建设”规划。


   

“正谊明德”出自西汉大儒、德州先贤董仲舒。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强调修身明德,砥砺品行明清时期,立“正谊书院”, 以传承董子精神。“正谊明德”成为德州士大夫之左右铭,历代仁人志士以此相砥砺,逐步形成“明德、厚德、崇德”的德州精神,是“德文化”的内核与灵魂。

 

 

一、“正谊明德”释义

“明德”即“正谊”董仲舒倡导的“正谊”,也作“正宜”或“正义”,本意是正确的、恰当的、适宜的,也就是符合一定的社会准则和一定的道德规范。《大学》开明宗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二者异曲同工。明清立正谊书院,门额题“擢英启秀,正谊明德”,以彰显“德文化”的精神内涵。

德州以“德”为名,又用“德文化”塑造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到东方朔的“洁其道而秽其迹,清其质而浊其文”;从赵苞的“舍孝取忠”,到祢衡的“击鼓骂曹”;从窦建德的奋起抗争,到颜真卿的奋戈抗叛;从葛守礼的“正色立朝”,到从卢荫溥的“专心职守”;从吕颐浩的勇于担当,到宋哲元的慨然御侮;从时传祥的“宁可脏一人,换来万家净”,到孟祥斌的纵身一跃,舍己救人……体现的都是德州人以德为先的精神追求。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是德州不能割裂的文化脉络,更是德州不可复制的珍贵资源和未来发展的底气。

 

“正谊明德”体现了“立德树人”时代内涵

“正谊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文化”,必须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立德树人”正是传统“正谊明德”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其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的坚定决心“正谊明德”体现了“立德树人”时代内涵。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德育为先,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德育教育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立德树人内化渗透于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着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也正是“正谊明德”的基本旨归。

  1. “正谊明德为统领,重塑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既是一种优良传统和精神力量,又体现在学校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还存在于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干部的作风、班级的班风以及学校整体环境之中,它既是教育和管理的成果,反映出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办学水平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在教育和管理上发挥着特殊功效是一种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

    总体上,以“正谊明德”为核心建设德州学院“德文化”品牌。从《大学明德”、德州地域文化名人董仲舒“正谊”、“德文化”内涵“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入手,将德州学院形成的大学精神“一训三风”等具体化、有形化。

    (一)建设思路与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以凸显校园文化特色为抓手,建设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地域文化、校企文化和环境文化相互融通的学校多元文化,推动校园文化繁荣和学校科学发展,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统一、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相呼应的原则,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构建精神文化内涵丰富,校园环境和谐统一,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密切融合,“正谊明德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

    (二)建设内容与策略:

    校园文化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文化品位,是学校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形象的重要载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建筑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办学理念、校风学风、精神文明、社团文化等非物化形态的内容。校园文化建设要在突出特色。德州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应做到三个体现:人文性理念、适宜性设计、地域性风貌。

    建议从以下9个方面开展建设:

    1.实施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弘扬工程。编印宣传画册,拍摄专题片及宣传广告,展现学校办学理念、文化特色和办学成果。

    2.积极开展“校城融合”落地工程,对接新闻媒体,大力开展主题文化活动,策划、编写学院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系列丛书。

    3.重视校史编写与修订,丰富校史馆资料,充分展示优秀校友风采,形成优秀校友进校园传承文化机制。

    4.建立校园文化建设基金,丰富校园特色文化精品。努力推进院系特色文化建设,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团体品牌。

    5.创建“正谊讲堂”,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德州地域文化精髓,铸造“正谊明德为主要内容的“德文化”品牌。

    6.着力打造美丽校园和景观育人工程,邀请校内外专家,从美学的角度开展论证,不断提升完善校园道路、绿化项目,打造校园文化景观带。

    7.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倡导“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等良好师德风范。

    8.开展以依法治校、科学管理、民主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文化,建立制度滚动修改机制、反馈机制。

    9.实施形象塑造工程,规范办公用品的格式、标识等,外在形象,重视车辆停泊、行车安全和校园门卫等外在形象。

     

    (三)校风、教风、学风建议方案与文化阐释

    1.校风——崇德尚能 敬业乐群

    校风是学校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格调气质文化积淀是对学校办学传统、办学理念、文化精神和教风、学风的高度凝练,大学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基本职能的重要精神动力,是学校的灵魂和立校之本。

    崇德尚能:崇(chóng),意为推崇、尊崇;德(dé),意为道德、品德;尚(shàng),意为崇尚、提倡;能(néng),意为能力、技能。

    崇德,即推崇道德。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崇德体现了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要求。德州以“德”为名,又以“德”文化营造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到东方朔的“洁其道而秽其迹,清其质而浊其文”;从赵苞的“舍孝取忠”,到祢衡的“击鼓骂曹”;从窦建德的奋起抗争,到颜真卿的奋戈抗叛;从葛守礼的“正色立朝”,到卢荫溥的“专心职守”;从吕颐浩的勇于担当,到宋哲元的慨然御侮;从时传祥的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到孟祥斌的纵身一跃,舍己救人……体现的都是德州人以德为先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当下,高校师生既要传承仁、义、礼、智、忠、孝、诚、信、宽、和等中华传统美德,又要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尚能,即崇尚能力。能力是个人或群体完成目标或任务所表现出来的素质,与实践密不可分。能力包括一般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等)、特殊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运动能力等)、学习能力(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并按现成的模式进行活动的能力)、创造能力(在活动中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等等。作为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养、高技能人才,始终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敬业乐群:敬(jìng),意为尊敬、热爱;业(yè),意为事业、学业;乐(lè),意为喜欢、乐意;群(qún),意为群体、大众。“敬业乐群”一词出自《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库,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敬业就是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学习负责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人在集体学习工作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态度孔子主张“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认为人生要勤奋、刻苦,事业尽心尽力。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古往今来,但凡事业上有所成就者离不开两条:一是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二是锲而不舍的勤奋和努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人憔悴”,优秀教师不仅要把教育谋生的职业和手段,必须把它当做毕生追求的事业来看待,专心致志、恭敬严肃地对待学业或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勤勉的工作态度,有旺盛的进取意识,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脚踏实地,忠于职守,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乐群,就是乐于与朋友相处,群体关系处理得好,合作与适应能力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的两个重要特征教育更是如此。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孔颖达《礼记正义》曰:“乐群,谓群居朋友善者,愿而乐之。”但是“君子和而不同”,“乐群”不是无原则的哥们儿义气,一团和气,而是在讲和谐的同时还要不回避“不同”,实事求是地面对矛盾,坦诚友好地化解矛盾和分歧。如果说“敬业”主要针对教师而言,那么“乐群”则主要针对学生而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友爱态度,为建设和谐校园而不断努力。

    2.教风——学高身正 教书育人

    教风即教学风格和教师风范,是教师道德、才学、行为、作风、素养的综合反映。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任务,其思维方式、工作态度、治学精神无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行、知识和能力,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熏陶、激励作用。优良的教风反映着教师的精神面貌和教学水平,渗透在教师的思想行为中,有着强大的内聚力、同化力和约束力。

    学高身正:学(xué),意为学问、学识;高(gāo),意为深厚、扎实;身(shēn),意为为人、品行;正(zhèng),意为端庄、正派。学高身正”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简写。

    学高,即学问高深。教育的主导是教师。学生的专业素养很大程度上依靠专业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首先要有崇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把教育事业作为一生的追求和理想。“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有事业心的教师,才会甘于寂寞,默默奉献,将全部身心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才会以一种探索的态度去面对、去审视教育的所有问题,才会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并不断推陈出新。其次,必须学问高深,知识渊博,业务精湛,有优良的专业素养、创新的工作精神和高超的教学技能。

    身正,即品行端正。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的教师,学生是教师的学生,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师的言行举止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对学生起到示范与榜样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工作绝不仅仅是教书,更要育人。教师要不断提高道德境界和道德水准,以崇高的道德引导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教书育人:教(jiāo),意为传授、培养;书(shū),意为书本、知识;育(),意为培养、教育。人(rén),地球高等动物。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包含二层意思:一是教书,即传授知识;二是育人,即道德教育。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的理想、信仰、追求和道德观念,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基本准则。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言传身教,以深厚的专业功底,渊博的文化修养,高超的教学艺术,自觉履行既教书又育人的神圣职责。

    3.学风——知行合一 德能兼修

    学风即学习氛围学习风气学生知、情、意、行在学习上的综合表现它通过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学习效果等具体地反映出来。学习态度,考风考纪,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所学校的学风面貌

    知行合一:知(zhī),意为知识、认识;行(xíng),意为行为、实践;合(),意为结合、融合;一(),意为相同、一致。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命题,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首先提出的。

    王守仁认为,只有把”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与“行”本来就是不分离的,不去实践,即使看再多的书,掌握再多的理论,也于世无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注重实践,学以致用,才能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中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并造福人类,否则就是空谈。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说:学问要广博,询问要周详,思考要谨慎,辨别清晰,实践坚定。其中,笃行”作为落脚点,显示了中国古代先哲超越时代的大智慧。作为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员,每位师生员工都应该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与时俱进,在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相互和谐中,求得认知自然、认知社会、认知人生智慧与完满

    德能兼修:德(dé),意为道德、品德;能(néng),意为能力、技能;兼(jiān),意为共同、兼顾;修(xiū),意为学习、锻炼。

    人的一生无非是两件事:做人与做事。做人要讲道德,做事要讲技能。道德是社会群体在生活实践中形成一定共识或价值观的前提下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们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标准,是良性社会秩序建立和维持的重要前提。中国人一直坚信,道德提升是没有止境的,人决不能仅仅满足于自身已有的道德水准,而是要不断地修养升华,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修己”、孟子所说的“修身”和宋明理学所说的“涵养”。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任务所必需的主观条件体现出来的素质技能则偏重于有关方法、流程技巧特定活动的理解程度和熟练程度,与生产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它涉及的是专业知识和专门领域的操作能力以及对相关工具和操作规程的熟练程度是生产、加工、制造等行业核心生产要素,也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着力强化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每一位应用型高校学子的必由之路。

 

 

 

地址: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大学西路556号 邮编:253023 邮箱:dili8888@126.com 联系电话:0534-8985817
©2020-2021 山东德州学院 鲁ICP150269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