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支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研究,提高服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水平,培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色,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根据德院政字[2023]9号文,决定成立德州学院黄河运河文化研究院。2023年7月5日,德州学院黄河运河文化研究院正式揭牌。2024年,我院整合科研团队,积极开展校外合作,在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发展目标
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和智慧,围绕黄河文化研究、运河文化研究与黄河—大运河“两河牵手”工程,承担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推出一批彰显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特色的重要成果,逐步将研究院建设成为特色显明、优势突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黄河运河融合发展研究”学术高地,黄河文化、运河文化传播的高端交流平台,文理交叉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文化产业孵化源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高端智库,为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及打造独具特色的“两河牵手”宏伟景观提供智力支持。
二、研究方向
(一)黄运文献整理与研究:黄河运河历史文献资料非常丰富,现存与之相关的各类文献有数百种之多,包括史书、地理、方志、政书、类书、档案、笔记、文集、小说、碑刻、家谱、民间文献、口碑资料等;此外,民国时期还留存了大量的治河报告书、计划书以及纪实性纪略、日记、档案等,为研究两河区域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及水文、地质、生态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我们拟在搜集、分类、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系统校勘、辨伪、辑佚、诠释和汇注,为黄河、运河文化研究,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支撑。另将董仲舒研究融入本方向,建立董子书院,出版《董子学刊》。通过董子文化研究、董子文化展览、董子文化论坛等形式,打造、推广和传播董子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打造山东“南有孔子,北有董子”的儒家文化研究体系和传播基地。
(二)黄运区域社会、经济研究:主要围绕黄河运河环境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关联、黄运治理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冲突解决机制、黄运区域产业-要素-信息空间布局的发展规律、黄河运河生态文明携手共建、黄河运河国家公园融合发展,黄运区域基础公共资源和服务的配置与协同优化、黄运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机理及其路径等方面展开研究,探索我国特色的多层次、全方位、与时俱进的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道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与协同治理,为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及打造独具特色的“两河牵手”宏伟景观建言献策。
(三)黄运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对黄河运河区域民俗事项进行田野调查,如民间故事传说、民间歌谣、传统戏剧、曲艺、民间语言等,以及作为其产生和生存的重要背景与环境的生活类民俗文化,如农工商业、服饰、饮食、居住及建筑、交通、传统技艺、民间乐舞、民间游艺与杂技、岁时节日、人生礼俗、民俗信仰等,将其以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录入民俗数据库中,同时对重点调查的民俗文化事项如苏䘵王墓研究、黄运号子研究、黄运手造技艺传承、黄运老字号等进行整体性的理论剖析与研究。深入挖掘黄河运河厚重的文化内涵,彰显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大力推动黄河运河生态建设与文化传承,为“一廊六片”黄河运河文化景观带建设提供研究支撑。另将苏禄王墓研究融入本方向中。苏禄王墓及苏禄王后裔是海丝文化与运河文化融合的结晶。苏禄王沿海上丝路而来,沿大运河北上,入京朝贡,圆满完成来华使命,最后安息于运河之畔。这样,海上丝绸之路与大运河就成为两大文明——中国儒家文化与南洋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纽带,大运河成为海上丝路的延伸,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由此连接,完成了对接与循环,苏禄王墓则是海丝文化与运河文化融合的历史见证。拟从苏禄王及中菲关系研究、苏禄王后裔谱系研究、苏禄王后裔文化研究、苏禄王墓遗产保护研究、中菲文化交流研究、海丝文化与东盟关系研究、海丝文化与民族融合研究、儒家文化圈与东盟文化研究等方面,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与时代意义,彰显运河文化与海丝文化和平、包容与合作的精神内核。
(四)黄运区域文学、艺术研究:对中国文学中的黄河运河言说方面的史料进行发现和整理,探讨黄河运河意象被作家所赋予的不同象征内涵,研究黄河运河作为重要意象在文本结构的位置,总结叙述者或抒情主人公与黄河运河的不同关系模式,反思因河而生而兴的传统生活方式、 地方文化的溃败消亡等河流文化危机,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梳理黄运区域艺术,寻求国家与区域文化认同,形塑出独特的地域性文化标识,,为当前构建命运共同体、呈现国家形象提供具有地方性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提炼黄河精神和运河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阐释黄河运河文化的内涵价值,弘扬黄河运河文化的时代精 神,实现黄河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五)黄运文化与教育融合发展研究:从公共交往空间、精神文化空间、历史记忆空间等维度探究黄河、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教育价值,传承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品格、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围绕黄河运河优秀文化精神的挖掘、传承、创造性转化与大学生教育、基础教育的融合发展开展研究,发掘黄河运河文化内蕴的育人价值,讲好黄河运河文化故事,推进中华文化自信自强。
(六)黄运文化数字化传播研究:深入分析黄河运河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路径,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两河文化数字化传播体系,带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将黄河运河文化资源进行数字信息采集、加工、存档,分门别类进行录入,建立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图书馆等云数据资源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黄运文化深入研究和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文旅融合,形成数据资源集群,实现数据共享、数字资源展示及提供精准的文化数据服务。
三、科研成果
黄河运河文化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研究团队凝心聚力,潜心研究,在德州黄河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德州运河商业贸易、民风民俗、文物古迹、非遗手造以及“两河牵手”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2024年,科研成果丰硕。科研立项:先后获批山东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4项,山东省社科联项目1项,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项目1项,德州市社科社科规划项目5项,德州市委员会宣传部项目1项;横向课题8项,到帐经费200万。科研成果:科研著作8部,其中A类5部;科研论文19篇,其中CSSCI一篇,北大核心3篇。详细情况,见以下附表:
1.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立项批准单位 |
项目级别 |
项目层次 |
经费(万元) |
大数据时代德州市网络舆情风险防范化解路径研究 |
李莉 |
德州市委员会宣传部 |
市厅级 |
一般项目 |
|
全链条发展目标下山东运河文化场馆数智化转型升级研究 |
杨蕾 |
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
省部级 |
一般项目 |
3 |
明清诗词中的德州运河“画卷” |
崔秀霞 |
德州市社科联 |
市厅级 |
一般项目 |
|
德州手造文化研究 |
刘淑青 |
德州市社科联 |
市厅级 |
一般项目 |
|
大学生考公申论或考编综 合应用能力测试常见问题 及应用对策分析 |
孙义山 |
德州市社科联 |
市厅级 |
一般项目 |
|
记忆与仪式传播:德州运河文化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 |
黄燕萍 |
德州市社科联 |
市厅级 |
一般项目 |
|
“山药蛋派”的形成机制与美学问题研究 |
李慧 |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评审办公室 |
市厅级 |
一般项目 |
|
史传散文与民间文学中鲧禹形象的对照性研究 |
黄传波 |
德州市社科规划办 |
市厅级 |
一般项目 |
|
齐鲁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研究 |
王帅 |
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 |
省部级 |
一般项目 |
3 |
“十七年”文学流派形成问题研究——以“山药蛋派”为中心 |
李慧 |
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市厅级 |
一般项目 |
|
“山东手造”助力齐鲁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 |
刘耀辉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 |
省部级 |
一般项目 |
1 |
山东黄河流域传统民歌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 |
任陆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 |
省部级 |
一般项目 |
1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立法机制构建研究 |
孙桂燕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 |
省部级 |
一般项目 |
1 |
黄河流域(山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与传承研究 |
韩志超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 |
省部级 |
一般项目 |
1 |
新媒体环境下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分析与精准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
黄燕萍 |
横向课题 |
20 |
||
融媒体视域下的企业及产品的多元网络推广技术服务 |
王君泽 |
横向课题 |
30 |
||
龙门山非遗旅游项目开发与传播策略研究 |
张驰 |
横向课题 |
30 |
||
德州华北纸业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
刘耀辉 |
横向课题 |
50 |
||
“人民性”视域下影视创新发展与现代文学资源研究 |
李慧 |
横向课题 |
30 |
||
教育领域情理法的立体交融和动态平衡探索 |
王君泽 |
横向课题 |
5 |
||
运河文化的数智化转型与传播研究 |
杨蕾 |
横向课题 |
3 |
||
中国审美传统对艺术类图书发行的影响 |
刘翠红 |
横向课题 |
5 |
2.科研论著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出版(发表)单位(刊物) |
出版(发表)时间 |
等级 |
德州运河名镇名村 |
刘耀辉 |
著作 |
国家新闻出版署登记注册的“图书出版单位” |
2024-10 |
C级 |
影视导演概论 |
张驰 |
著作 |
中国戏剧出版社 |
2024-11 |
A级 |
中国新诗的灾害叙事研究 |
翟兴娥 |
著作 |
新华出版社 |
2024-11 |
A级 |
《安德田氏家谱》整理研究 |
黄金元 |
著作 |
国家新闻出版署登记注册的“图书出版单位” |
2024-01 |
C级 |
中国近代域外诗研究 |
党月异 |
著作 |
中国戏剧出版社 |
2024-09 |
A级 |
元代散文复古研究 |
邵丽光 |
著作 |
人民出版社 |
2024-01 |
A级 |
宋金元德州窑红绿彩研究 |
刘耀辉 |
著作 |
新华出版社 |
2024-10 |
A级 |
文化和旅游政务新媒体现状与趋势 |
王洪岩 |
著作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2024-06 |
B级 |
《混乱岁月》中的多维空间漫游及其政治文化隐喻 |
高文惠 |
论文 |
非洲研究 |
2024-06 |
A5类 |
当传统名士遭遇西方 ——潘飞声的域外行旅诗探赜 |
党月异 |
论文 |
岭南文史 |
2024-06 |
D2类 |
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评电视剧《琅琊榜》 |
刘希云 |
论文 |
德州学院学报 |
2024-06 |
D1类 |
如何细读古代诗歌 |
贺同赏 |
论文 |
古典文学知识 |
2024-09 |
D1类 |
清代山左女诗人的空间分布及特征—以《国朝山左诗钞》系列总集为中心 |
程君 |
论文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
2024-03 |
B1类 |
史传散文与民间传说中鲧形象的对照性研究 |
黄传波 |
论文 |
德州学院学报 |
2024-10 |
D2类 |
王珉及其《高坐别传》考论 |
李永添 |
论文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
2024-09 |
B1类 |
自我视野下的他者形象——论张祖翼的海外诗 |
党月异 |
论文 |
山东航空学院学报 |
2024-10 |
D1类 |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
党月异 |
论文 |
德州学院学报 |
2024-01 |
D1类 |
论宋元之际散文复古之风与表现形态 |
邵丽光 |
论文 |
德州学院学报 |
2024-11 |
D1类 |
短视频时代“街拍”行为的侵权问题与规范路径 |
李莉 |
论文 |
传媒 |
2024-01 |
C类 |
大运河德州段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
党月异 |
论文 |
边境经济与文化 |
2024-06 |
B1类 |
顺应、反抗与共存:AIGC引发人际交往新变革 |
张驰 |
论文 |
新闻论坛 |
2024-08 |
|
数字化语境下黄运两河号子及民歌民谣文化牵手研究 |
王海霞 |
论文 |
焦点 |
2024-08 |
D2类 |
梁释僧祐及其《释迦谱》考论 |
李永添 |
论文 |
中国传记评论 |
2024-07 |
D2类 |
论《聊斋志异》节庆意象书写 |
李永添 |
论文 |
蒲松龄研究 |
2024-06 |
|
论唐人小说中易代之际的社会图景与文人心态 |
李永添 |
论文 |
海岱学刊 |
2024-07 |
B1类 |
基于“媒介素养”的高中文言字词案例教学探究 |
陈雪 |
论文 |
时代教育 |
2024-09 |
D2类 |
3.科研获奖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获奖名称 |
等级 |
级别 |
基于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探究山东高校影视教育改革 |
张驰 |
论文 |
2024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省艺术教育转向课题优秀成果奖 |
二等奖 |
厅级 |
夏津方言俗词俗语例释 |
贺同赏 |
论文 |
《德州学院学报》优秀论文 |
优秀论文 |
校级 |
四、学术交流
2024年,黄河运河文化研究院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相继参加“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论证座谈、苏禄王墓和北营村调研座谈、第三届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机构联席会议、首届具丘山大禹文化学术交流会、红绿彩文化传承研讨会等。
(一)黄传波院长参加“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论证座谈
2024年3月18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带队来我市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等实地调研,黄河运河文化研究院黄传波应邀参加座谈论证。在深入挖掘本土资源,持续擦亮特色文化品牌,强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文化“两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面做好“文旅+”文章,持续促进文化和旅游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交流。
(二)王守栋等到苏禄王墓和北营村参加调研座谈
4月11日,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白山带队,在德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马广峰、副部长盛慧等陪同下到苏禄王墓与北营村调研指导并召开座谈会。黄河运河文化研究院王守栋教授、布乃斌博士应邀参加座谈。王守栋就苏禄王、苏禄王墓、北营苏禄王后裔研究及民族交融团结作了发言。白部长指出要深入挖掘苏禄东王墓及后裔守陵村落这一历史文化符号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积极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建设工作,努力把德城区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苏禄王墓博物馆要汇集专家学者研究成果,进一步打磨提升宣教质量,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加深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了解。马部长表示,要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挖掘好苏禄王墓这一独特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工作。
(三)王守栋教授参加第三届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机构联席会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机构协同创新和联合科研攻关,深入阐释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4年5月11日,王守栋教授应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邀请,参加第三届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机构联席会议并发言:我们突出彰显德州地域特色的四大重点研究方向:董子文化与德文化研究、德州运河文化研究、苏禄王墓与中菲文化交流研究、鲁冀边区红色文化研究。组织编纂《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丛书》共4辑44册。近年来,我们有幸参与了齐鲁文化研究院组织编纂的系列丛书,《山东世家文化研究丛书》《山东区域文化通览》《历代诗诵齐鲁总汇》《山东文化廊道丛书》等,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这次,我们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积极参与“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研究。
(四)黄传波教授参加首届具丘山大禹文化学术交流会
10月11日至12日,首届具丘山大禹文化学术交流会议在禹城市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全国著名高等院校、中国先秦史学会等科研院所、禹迹之地等近4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发布了《首届具丘山大禹文化学术交流会议禹城宣言》。我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黄传波教授参会。
此次会议由中国先秦史学会、德州市委宣传部、德州市社科联、德州学院和禹城市委、禹城市政府主办。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以“具丘山与大禹文化”为主题,通过主题报告、分组座谈等形式,围绕堌堆遗址与龙山文化、大禹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大禹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等相关议题,深化大禹文化研究阐释,推出理论研究成果。会上,黄传波教授宣读了自己的学术论文《史传散文与民间传说中鲧禹形象的对照性研究》,论文指出德州临邑鲧堤刘的传说系目前最丰富、形象、立体化展示鲧治水的民间传说,并基于文本细读,对照史传散文中关于鲧的叙述,认为在德州民间鲧被定位一个有着悲剧命运的圣者形象,同时这也体现出德州人崇德的文化品格。该论文从文学视角解读禹父鲧,对鲧形象能结合地方文化建设,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可。
(五)黄金元、刘耀辉教授参加德州市大运河红绿彩文化传承研讨会
11月28日,“跨越千年的历史彩虹”——《德州窑红绿彩》新书发布暨大运河红绿彩文化传承研讨会在德州市档案馆隆重举行。景德镇陶瓷大学特聘教授李见深,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景文新,市社科联主席史成志,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德胜,德州市档案馆馆长李纪三,德州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黄金元、刘耀辉等30余位嘉宾、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共同探讨德州窑红绿彩的悠久历史与当代价值。
黄金元教授指出,陶瓷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从细部入手,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与技艺精髓。宋金时期的红绿彩德州窑,作为大运河沿线的重要民窑之一,不仅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陶瓷烧制技术由单色向五彩演变的重要见证。红绿彩瓷文化的繁荣不仅深刻影响了景德镇等多彩瓷的技艺发展,更成为中国彩瓷发展的重要节点和里程碑,红绿彩瓷器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德州窑红绿彩与大运河文化紧密相连,共同孕育了德州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
五、服务地方
黄河运河文化研究院的宗旨是“挖掘德州黄河运河文化资源,丰富德州地域文化内涵,提升德州地域文化品位,为建设区域经济文化高地服务”,因而研究院成立以来,发挥高校人才聚集优势,积极搭建社会服务平台,大力开展校内外协同创新,为构建德州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形象,建设区域文化高地,促进德州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作了不懈努力。
(一)黄金元院长带队考察桑园古运河
2024年4月27日,应吴桥县政协张彦广主任的邀请,黄河运河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黄金元教授带队,黄河运河文化研究院部分专家学者王守栋、刘耀辉以及德州市党史办连洁等一行,在吴桥县政协主任张彦广、吴桥运河文化研究专家曲桂智、陈会通、崔爱敏等陪同下,对南运河吴桥段、桑园古镇、古运河梁店水驿、安陵水驿、戍漕军屯、吴桥运河码头以及吴桥第一个党支部创始人莫子镇烈士事迹陈列馆等地进行考察调研。双方就南运河德州段、南运河吴桥段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传承与研究,深入交换意见,并就双方下一步的合作研究,达成意向。
(二)柳湖吟诵社参加“2024德州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吟诵表演
2024年4月28日,德州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德城区开幕。各界嘉宾围绕“大德之州·又见运河”主题,畅叙友情、畅谈合作,共谋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我院柳湖吟诵社应邀参加吟诵表演。吟诵社16位学生伴随着悠悠古筝的曲调,吟诵了屈原的《橘诵》,赢得了来宾们的热烈掌声,将开幕式表演推向高潮。
(三)黄河运河文化研究院文化考察团队深入中国大运河山东段沿岸地区进行调研
10月5日至6日,黄河运河文化研究院组织文化考察团队深入中国大运河山东段沿岸标志性地标进行调研。此次考察团队一行24人,为期两天,实地沿德州-临清钞关-鳌头矶-张秋镇—东平湖-梁山梁济运河-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济宁运河码头--微山湖—韩庄运河一线走访考察,跨越近900公里进行黄河运河文化调研。
考察团队通过对临清钞关的走访,了解了百年前的运河关口建造、运转、兴衰历史。在钞关“承恩选隽”纪念馆中,“疾风劲草见廉吏,板荡税关识干臣”见证了清廉官风的运河文化;“洞彻”纪念馆中,“选官擢吏贤而举,考政核绩廉以衡”见证了选贤举廉的良好风气。紧接着团队前往鳌头矶进行调研,鳌头矶是元代运河会通河与小运河交汇处,为防止洪水冲刷而建的一座石坝,也是凝聚运河文化标志性建筑之一。
接着,考察团队到了东平湖,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黄河下游唯一重要蓄滞洪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京杭运河复航重要枢纽,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随后,团队前往梁济运河、济宁运河码头等地,了解了其中蕴含的运河水文文化,通过古今运河对比,深刻揭示了运河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文化文脉。
第二天,考察团队前往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考察了龙王庙建筑群遗址、古运河分水口、登岸口、邢通斗门、常鸣斗门等运河遗址,参观了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大运河南旺枢纽是为了解决大运河跨越水脊难题而建设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水运枢纽,是大运河上最具科技价值的节点之一,代表了17世纪工业革命前世界土木工程技术的最高成就,凝聚了数代乃至数十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下午,考察团队到达最后一站微山湖进行走访调研,微子文化苑、铁道游击队纪念碑、荷园等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扎根中国大运河沿岸地区深度耕作形成的优秀民族文化。
千年文脉奔流不息,运河文化源远流长。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德州学院黄河运河文化研究院文化考察团队在此关键节点深入中国大运河沿岸标志性地区进行走访调研,与运河文化进行深度对话,促进黄河运河文化研究院工作更好地融入德州两河牵手文化建设,引导并帮助研究人员寻求研究突破点。
(四)刘耀辉教授成果填补德州红绿彩研究空白
11月28日,刘耀辉教授新作——《德州窑红绿彩》发布会在德州市档案馆隆重举行。《宋金元德州窑红绿彩研究》一书,由我校黄河运河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刘耀辉教授撰写,新华出版社2024年10月正式出版。发布研讨会上,刘耀辉副教授详细介绍了《宋金元德州窑红绿彩研究》的写作过程。该书是刘耀辉副教授与德州红绿彩文化有限公司合作的横向课题结项成果,并得到了德州市档案馆的大力支持与资助,历时三年完成。该书从历史溯源到现代传承,全面展示了德州红绿彩瓷的独特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通过对红绿彩产生的条件、制作技艺、文化内涵、历史地位以及保护传承等方面的深入剖析,不仅揭示了德州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更为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如何融入当下、传承后世提供了新的思考。
与会专家认为,《宋金元德州窑红绿彩研究》一书,填补了德州大运河文化研究的一段历史空白。资料翔实,文献与文物互证,图文并茂,持论有据,言之成理,具有学术、艺术和传承多重价值。不仅传递了德州红绿彩陶瓷的独特声音与话语,更为德州未来融入国际当代陶瓷艺术领域提供了宝贵契机。
该书出版,是我校黄河运河文化研究院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对高校如何充分发挥学术研究能力,克服研究基础薄弱,因应地方文化建设需要,多部门联合攻关,实行有组织科研提供了新的范式。